随着2025年高考的临近,志愿填报作为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关键节点,直接决定并影响到考生未来的人生走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新高考填报让志愿填报越来越简单,但是在目前学历贬值、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志愿填报比拼的已不仅仅是有学上上好学,更多的是如何有业就就好业。
在趋势面前,努力有时不值得一提,选错了,比不努力更严重。
作为家长一定要看清楚就业难的根源,一是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不对接,真正要实现有业就就好业,就要一定做好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分析和判断,以个人及家庭资源为依托,充分做好未来进入职场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个人大学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实现个人从家庭、从学校到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换。
二是缺乏精准的个人定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定放下那些不切合个人实际的井中月,搞清楚你生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哪些资源和优势可以利用?在哪里就业与你的优势潜质和个人资源更有利?你就业的目的城市产业发展和规划有哪些?……唯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让自己在未来职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是及早看清专业与行业的真实关系,专业只是步入职场的敲门砖,选对赛道职业发展肯定会更顺利,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与其抱怨专业坑人,不如把专业当作跳板,培养底层能力,这些底层能力才是应对变化的硬通货。
所以在做志愿填报前,一定要做好个人定位:
要素决策框架,本质上是将志愿填报从“分数匹配 ”升级为“ 资 源整合 ”,其核心逻辑在于将高考志愿作为考生未来生涯的起点, 需综合个人特质、家庭资源与社会趋势,实现长期价值最大化。
兴趣匹配:是否热衷动手实践(如机械设计)、编程开发(如计算机类)或前沿探索(如量子计算)。
能力适配:数理基础(数学/物理成绩)、逻辑思维(编程/建模能力)、抗压能力(工科课业强度高)。
职业规划:倾向技术研发(需深造)、工程应用(本科就业)、还是跨界融合(如“工科+商科”的技术管理岗)。
其次做好对国家社会发展走势的预判,2025年志愿填报的本质,是对“国家战略(如人工智能、碳中和)+个人禀赋(学科优势、抗压能力)+家庭资源(地域、经济支持)”的三维匹配。考生需警惕盲目跟风“太空资源开发”等概念专业,优先选择产业链成熟(如新能源车、医疗器械)、政策补贴明确(如氢能研发30%-50%补贴)的领域。无论选择985还是头部专科,核心逻辑始终是:用最小的时间成本,获取最确定的职业回报。
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开始不景气了,国家的新能源新材料还有高技术的芯片等等行业国家在着力发展。
现在我国很多传统行业的产能都过剩,内卷严重,这都是国情。
从国家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国家还处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到高附加值产业中,这是未来还在发展的趋势。
从市场的需求角度看,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食品安全、老年服务等相关产业正在逐渐升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够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所以我们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考虑上面的几个因素,这是填报志愿一定要考虑的。
另外我们也要考虑近几年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比如说现在就业难,工作不稳定,还有就是疫情的后遗症,国际形势,外贸形势,国际关系,都要考虑清楚。
笔者个人认为未来几年我们都要过比较苦的日子,如果大学毕业出来能找到稳定的工作,那是非常踏实的。
第三是不同区域发展的预判,城市,地域红利的捕获,“资源集聚效应 ”一线城市(如 北京、上海)的实习机会、文化活动与国际化氛围,对商科、艺 术类等专业尤为重要。例如:上海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使复旦 大学经管类学生更易获得顶尖投行实习机会。再例如:杭州的滨 江区与余杭区活跃着众多的电商、互联网、IT 企业。这些企业 无疑会给在杭州学习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就 业机会。“生活成本考量 ”,中小城市生活压力较低,适合家庭经 济条件有限或偏好稳定生活的考生。一句“ 回老家躺平 ”亦或是 找关系在老家去个事业单位或国企,这些无疑都是在考量生活成 本。
第四是填报志愿应当不追热不避冷,从发展的眼光填报志愿在选择专业时,还要处理好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的关系,走出盲目乱挤热门专业的误区。
(1)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
(2)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个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时期的"冷"。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由于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国防的需要,普遍重视工科,而相对忽视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专业,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77年恢复高考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选的是医学类、机械类等理工科相关专业。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财经、政法专业开始热起来了,后来金融、外贸、财会、法律等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
而如教育类专业在过去一直是传统的冷门专业,社会流传着"家有三斗梁,不当孩子王"的俗语,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类院校,以至于在过去报志愿中把师范类与农、林、水、地矿、油等列入服从分配栏。但近二十年来由于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加上其职业相对稳定还有固定假期,社会地位也不断提升,许多考生争相报考,师范类院校和专业已经逐渐升温成为热门了。
(3)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师资力量强,或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功利性太强,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
总之,高考志愿就是以更高的战位去分析决策制定自己的未来走向,战位就是能以终局思维去看待未来的变化,思考我们现在做这件事最终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思考最终的结局,以结果为导向,来制定现在的每一个行为、每一项选择。
高考的终极目标是未来的生活、家庭、工作、事业,第一个就是大学毕业的那个时间点,大学毕业其实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在职场的起点,工作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另外一个其实就是你工作之后的3~5年。
如何通过志愿填报进行自我的长远规划才是高报的核心所在,一个是以个人性格兴趣潜质优势匹配的一种学业规划,一个是以个人能力匹配未来职场岗位的职场规划,你要对未来社会走势、技术变革、职场走势为依托,对自身四大特征(即性格、能力、学习、地域)进行理性科学的分析,打破成长的随意性、盲目性,更加理性的选择决策自己的未来。
这个过程既有试错的成本问题,也有提前预判未来的避错问题,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成长少走弯路,不在工作后去不断的抱怨自己的选择。
大学是步入社会的起始阶段,也是自我制定自己未来融入职场的重要节点,大学毕业后的三大出口(就业、升学、创业)是我们职业规划、学业规划、实践规划的重要依据,这里面就有很多内容,包括你的绩点、你的奖学金、实习证书、论文、项目经验、社会实践等。
所以以终为始,你先思考清楚大四你到底想走哪一条路,然后倒推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你到底应该怎样去度过你的大学,才能够在大四的时候达到你所需要的那一个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都有其时间节点,错过了可能一生都无法再去弥补,这也是我一直在做高考志愿填报时,反复强调的职业规划路线图对于每一位考生的真正意义,而不是以为高报只是简单的选择一所大学一个专业,因为这里面的三大要素(院校、专业、城市)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走向。
有很多考生还处于理想化的思维认知中,认为我大学只是出去看看,大学毕业后还可以重新选择,其实人生就那么长,你试错过程太长,必然注定你的人生走向偏离自我规划。
不同岗位对于考生的要求差距很大,我们进行职业规划的目的就是对接与自己期望职场岗位的要求,如何使绩点、你的奖学金、实习证书、论文、项目经验、社会实践更加接近自己期望的未来职场。
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可以在很多时候让我们在毕业后找工作更加的容易,而且现在很多专业其实找工作并不是很容易,但有些现在热门的专业,也有有企业争相竞争你这种专业类人才。但选择专业,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